•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长江商报:大学生送文化进社区 公益演出20余场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2-09-07 阅读:

大学生送文化进社区 公益演出20余场

社区晚会背后的批判与反思

长江商报消息 早晨7点半,江夏汤逊湖附近的一间简易民房里,王先飞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准备赶往学校给学弟学妹们开会。

严格地说,王先飞已经不能算学生了。一个月前,他的大学生活就划上了句号。但是,这位武昌理工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放弃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而是选择带领一群还没毕业的大学生,搞起了送文化进社区活动。

“两个月,20场。”这是王先飞和队友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这次“社区文化行”的成员大部分是武昌理工学院笛箫协会的成员。大三工程造价专业的陶晶说,去年暑假,他们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调查时,发现很多“非遗”的传承人都住在老社区,这些社区都建有纳凉点,却缺乏相应的文化活动。于是他们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送文化进社区。

实践内容:艺术实践进社区

实践学校: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已毕业学生以及学校笛箫协会队员

实践成员:王先飞、刘挺、庞梦娟等10余人

首演开门红,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一场社区晚会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困难。王先飞和队员刘挺被安排为联络人,依靠百度上查来的电话跑遍武汉三镇。

虽然社区确实需要文艺活动,但两个大学生难免让人心生疑虑。“我们经常遭到拒绝,不是说没时间就是说没场地,拒绝我们去演出。”被酷热的大太阳晒得黝黑的刘挺说。有的老社区连联系电话也没有,只能靠队员一趟趟跑去沟通。

进社区表演,有的居委会特别配合,学生们人还没有到,西瓜和水就准备好了,还有很多居民早早地去抢位置。可更多的时候,他们只能靠自己,自费演出、自备音响,有时候还要自己搭舞台。

学平面设计的龚浩瀚从未碰过相机,可队里缺一个摄像师,他硬是学会了玩单反。队里几个男生被逼成了音响师,硬是扛着从学校老师手里借来的设备跑完了20场演出。

7月10日,实践队开始了首场《筑之美·笛之情》主题实践活动,这次表演主要献给武咸高铁项目和武昌理工学院教学楼施工改造项目的建筑工人,表达他们对工人们的崇敬与关爱。全场晚会90分钟,以民族歌曲演唱为主打,穿插舞蹈、乐器演奏等节目。一曲酷似口哨音的陶笛演奏《天空之城》把晚会推向了高潮,掌声经久不息。

首战开门红,但是队长王先飞并没有大功告成的感觉。因为在头两场演出中,他无意中听到过不少社区观众的风凉话。曾有一名社区男子一边看演出,一边对身边的另一名男子说:“大学生能演个什么好东西,还不如回家睡瞌睡。”而另一名男子回答说,“睡瞌睡?吹吹打打的,你睡得着?!”

王先飞产生一种不好的预感:也许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会发生点儿什么。不幸的是,他的预感很快就应验了。

预感成真,辛劳换来的不都是掌声

8月10日,为了准备晚上在武昌区三道街社区举行的演出。原定晚上七点开始的纳凉晚会,下午四点,11名队员就自带着音响等设备来到了社区中心,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做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距演出开始四五十分钟,队员们聚集在临时准备的小小演出台,紧张有序地进行演出前的最后准备。换服装、整理道具、调节设备……台下陆陆续续地开始聚集了一些围观的居民。社区中心的工作人员提来了一大袋包子,分发给各位队员。就着矿泉水、吃两个包子,这就是这群青年们的晚餐。

老社区的场地狭小,舞台就是一块不到10平米的水泥台,连舞蹈都跳不开,但队员们毫不在意,葫芦丝、吉他、舞蹈、声乐……使出浑身解数表演。台下观看的居民约有五六十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小朋友都观看得十分投入。

就在大家为一曲《贵妃醉酒》所陶醉时,意外发生了,一位住在旁边居民楼的阿姨被晚会声音惊动,从家里跑到楼下,对着台上正在表演的学生破口大骂,指责他们的声音影响了自己休息,还拎来几袋黄土狠狠地砸向台上正在表演的同学。现场观众全都惊呆了。有的学生委屈得两眼含泪,但还是颤抖着坚持完了演出。

“其实伢们表演得蛮好,这人有点不讲理了。”看表演的万文静老奶奶为他们说了句公道话。

反思

“你送的,

不一定是别人想要的”

表演中的意外,也促使队员们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节目,不合居民的胃口?“刚开始,我们只是埋头做节目,没有想这些问题,后来发现这样不行。”王先飞说。

这一问题在去江夏中心福利院的一场演出中,暴露得更明显。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好情况,表演时音响发不出声音,节目顺序被迫打乱。而且演出时间被安排在进餐前,节目还没有表演完,吃饭时间就到了。老人们都去吃饭,只剩下一二十人坚持把节目看完。

这一结果让大家沮丧不已,队里专门开了一次会,讨论问题的症结所在。

“其实我早就发现我们‘送’的节目,与居民想‘要’的有差距,工作方式也存在问题。”王先飞说,“社区居民爱热闹,只要能把气氛闹起来,节目俗一点,甚至带一点‘黄段子’都不要紧。而大学生演出的节目,放不下身段,从语言到内容,都有很浓厚的‘学院派气息’,曲高和寡,难怪它的吸引力没有一顿饭大。”

“高雅文化艺术想真正走进社区,加强与社区文艺骨干联系十分有必要。”队员刘挺建议,“送艺术进社区,不代表所有的节目都要我们表演。社区有很多文艺高手,如果把他们拉进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我们的节目,不够贴近社会生活,所以也难以引起居民的共鸣。”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寻找自身的不足,揣摩观众的胃口。他们总结后发现:比较欢快的笛箫曲目,更受欢迎;孩子多的社区,互动环节最受家长欢迎;中老年人偏多的社区,节目不妨俗一点,烟火气息浓一点;而年轻妇女们,更偏爱有时尚青春气息的节目。

本组稿件 记者 郭婷婷

7月31日,三道街社区内,武昌理工学院学生在为社区居民表演。本报记者 原丽阳实习生 常纪东 摄

链接:http://news.cnxianzai.com/2012/09/432220.html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