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生科院20多名志愿者,到校门口的夜市摊前捡垃圾。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商贩改变了“想怎么丢就怎么丢”的状况,开始主动将垃圾入袋。该校护理专业大二学生常凡是该活动发起者。她说,不久前的一个早晨,看到清洁工很辛苦地打扫夜市现场留下的大量塑料袋、一次性碗、甘蔗皮等,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有了劝商贩不要随意丢垃圾的想法。(12月9日《长江日报》)
“摆摊交了钱,有专人负责打扫,地上的垃圾不用我们管。”虽然,这种“我是花了钱的”的“理所当然”并不是最美最好的“人性”,但它的存在和流行也确有一定社会规则或某种“生活逻辑”。然而,“交了钱”也不乱扔垃圾的自觉,也许“顶头上司”、手执权柄的城管部门都不能敦促形成,在这些大学生的影响下,摆摊嗑瓜子的大妈却主动把瓜子壳放进塑料袋,卖板栗的大叔也把垃圾入袋……原来,一个人,一次特定情景下善良与不忍的内心触动以及由此而生的美好情感,可以像种子一样生长、发芽、繁衍,从而改变那看似顽固、看似无法改变的生活习俗、“社会定势”。
美好的情感,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但是,它的激发,往往需要一个恰逢其时的触动情景。清晨清洁工辛苦打扫的艰难,触动了女孩常凡内心深处的人性的悲悯;20多名志愿者向善的真诚,触动了夜市摊主内心深处善的共鸣。
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生活节奏加快,我们的生活常常充满焦虑、怀疑和敌意,然而,心灵深处,美好的情感却从未完全干涸。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社会生活中充斥的恶,我们显得势单力薄而似乎无能为力,这令我们痛苦。然而,请一定相信我们每个“个体”的力量,请一定珍视我们心灵深处那种子一样的美好情感:当美好的情感生长、发芽,希望的绿色可以染遍我们的周围,可以改造一片天地、一方领域,可以实现我们美好的愿望和社会构想,可以让我们亲眼看见“社会生活因我们而改变”,变得真正和谐美好。
张渤宁(湖北 职员)
http://bjyouth.ynet.com/3.1/1212/10/766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