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赵作斌校长在第一届第二次教代会上的报告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06-01-21 阅读:

改革创新 跨越发展

为建设高水平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在第一届第二次教职工(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1月20日)

校长 赵作斌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

2005年是我校稳定办学规模、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实现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去年年初,我校就提出2005年各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积极推行成功素质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培养优秀人才。总的工作思路是:一个中心,即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两项工程,即人才强校工程,教学质量强校工程;三项建设,即思想和组织建设,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四项措施,即全面落实“三个一切”的办学宗旨,推行目标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强化教学质量和学籍管理,加强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

回顾这一年来,广大教职工能紧紧围绕学校总的指导思想,切实贯彻执行各项工作思路,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一、办学规模基本稳定,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5年下半年,我校学生总数达到了16000余人,办学规模已基本稳定在既定的16000人,学校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我校去年在湖北省的招生计划为3660人,排名独立学院首位。分数线均超过省线,本科文、理分别为428分和415分,专科达到了308分和280分,超过省线近100分。部分外省份把我校列到二本招生,有的省份,如新疆甚至高出当地重点大学录取线。我校与华中科大武昌分校、武大东湖分校等院校在母校知名度上相比并无优势,且去年在招生上并未作大的宣传,但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达到3:1,这充分说明我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社会声誉良好。

二、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后勤设施进一步改善

城建学院大楼,生命科学学院大楼近期已交付使用,现在,我校已实现七个实体学院,每个学院一幢大楼。在许多同类院校,甚至很多重点公办大学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这为我校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加大对实验室、实习基地投入。商学院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购置多套实用教学软件,真正实现了大平台、多功能,教学资源共享的建设目标。信息工程学院电工电子电路实验室扩充,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一期工程300多台计算机的专业综合实验室和自动化专业综合实验室已建成验收并投入使用。外语学院已建成全省领先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艺术学院已完成陶艺工作室扩充,三维动画实验室和音响制作中心实验室已建成。文法学院在文科综合实验室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又购置相关教学软件,进一步拓展了文科实验室的使用功能。新建城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楼基本做到实验室建设与房屋建设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到2006年,我校现有专业教学实验室将基本建成。与此同时,各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005年,学校图书馆在继续提高图书质量,加大图书采购力度的同时,各学院已筹建有一定规模的资料室和阅览室,以不断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需要。截止去年底,学校的纸质藏书已达60万册。

学校新建的第四食堂已于去年9月份开业,后勤配送中心改造成学生宿舍,至9月份开学时,学校已有20幢学生宿舍、四个学生食堂,超市、医院、澡堂等各种后勤设施齐全,基本满足学生生活需要。同时,学校投资近200万建成全省高校领先的教工俱乐部,免费向教职工开放,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

三、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标,全面推行成功素质教育。以专业设计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重点的教学基本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为强化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校已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试等多方面全面推行的教学改革。同时,学校还加大督导室、教务处和学工处工作力度,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督查,已形成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干部听课、部门检查“四位一体”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一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英语过级率、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考研率均有较大增加,考试不及格率大幅减少。学校严格学籍管理,共有近50名学生被劝其退学或开除学籍,100多名学生留级试读,辞退了几名不合格的教师,教风、学风也有了较明显的改观。

四、学生工作敢于创新,成功素质教育取得初步成果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重要。今年,学校在狠抓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对非专业素质教育也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学工、教务、科研、高教处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完善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案。一年来,学工处、校团委、科研处、高教所一直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特别是高教所,所有工作均围绕其开展。在周大仁主任的主持下,成立了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领导小组,并于7月上旬召开了全校性非专业素质教育研讨会,掀起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的热潮。高教所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已制定出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较为完备的非专业素质教育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方式和手段。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学工处、校团委通过制定政策,策划和组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半年,他们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全校性的“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3月份筹划准备,4月份实施,5月底结束,历时近两个月。以“走向成功”为主题,分4个系列20多项活动。科技文化节采取“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原则开展活动,校团委提出总体方案,各项子活动在全校招标承办。学生社团、各学院学生会自行策划活动方案投标,承接子项目。“科技文化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了一万多名(次)学生参加,2000多名学生上台表演,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宣传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学校坚持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把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作为工作重点。一年来,学校通过制定和落实引才政策,引进了33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11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使我校的专职教师总数达到450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34%,中青年教师中硕士以上的比例达30%,已基本达到教育部对民办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同时,学校加强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通过设立教师导师制、科研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业务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特别是今年下半年,学校还把师德建设作为全校工作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提高了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目前,我校已基本建立起一支数量比较适应、质量比较优良、结构渐趋合理且具有较强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

六、目标管理初见成效,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

从2005年开始,学校实行了全员目标管理,制定了以处、室、学院为单位的详细目标责任,确定责任范围和评分标准,并以文件形式出台,赋予一定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同时,各处、室、学院结合各自岗位的设置又制定详细的目标责任。在学期末考核中,就以制定的目标责任为标准,由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评判,最终确定单位等级和个人等级。

实行目标管理,是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大胆改革。经过一年的实践,从对各部门两次的检查考核情况来看,对促进学校工作、规范学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一,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每一位教职工,只要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达到了岗位目标,就可以在考核中定为A等,没有指标限制。其二,因为有了目标,所以各部门、每位教职工的工作就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学校的工作进一步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科研工作开局良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

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营造学校的科研氛围,我校率先在二级学院中启动科研工作。提出了以“启动、激励、约束”为原则的工作思路,形成以科研导师为主的科研团体;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突出研究重点,设立校级科研课题,鼓励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学科专业的前沿问题开展原创性、对等性和应用性研究。

2005年,学校教师已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2篇,出版专著13本,承担省级科研课题5项。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关我校成功素质教育的论文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成功素质教育丛书》已编辑完成,即将交付出版,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拓展也已制定出初步方案等等。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5年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进步,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既是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武科大校本部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学校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的结果,更是全校师生团结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辛勤工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建设发展的所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还存在很多不足:

教学工作还需加强,特别是要转变观念,要按照成功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重点进行我们的薄弱环节,即教材、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层次还不高,特别欠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

学风还不是很浓,学工、教务等部门还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使学校的学风有切实的好转。

目标、量化管理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们在规范化管理建设上还任重道远。

科研工作刚起步,与许多公办高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同志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深化改革,敢于创新,强化管理,加以克服和解决。

本年度的工作任务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推进教学工作

1、抓好专业建设。做好学校06年新专业申报工作;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第一批校级三个品牌专业,启动第二批校级品牌专业建设计划,并做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中期检查工作;组织制订06级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强化非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特色;加强教材建设,成立教材编审委员会,严格教材选用审核,鼓励自主编写或合编品牌专业部分核心课程教材、部分精品课程、重点课程教材。

2、坚持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研讨式、辩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创新“考法”,进一步推广课间检测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目标管理和责任制,明确校、院、教研室(系)三级教学单位职责。

4、加强教学督导,完善“四位一体”,即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干部听课、部门检查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5、强化实践性教学,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在06级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重要达到1:1,加快实验室建设立项,各学院积极开拓实习基地,重点建设民族文化村和大洪山实习基地。

6、依托校园网络,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大力建设教学网站,进一步推进教学网络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

7、加大图书馆建设力度,大幅度增加馆藏图书的数量,完善各学院专业资料室,力争在2006年底达到纸质藏书80万册

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面向校内学生的职业资格培训,与其他学校联合开办专升本自考班。

二、以人才强校为核心,开展人事工作

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精心构筑人才高地。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完善人才选拔、管理、考核机制。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健全服务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

做好师资补充工作。拓展渠道,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争取新增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00名以上,缓解专任教师不足的矛盾。

强化师资培养、培训。鼓励、支持教师报考研究生和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引导教师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抓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加强行政管理干部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思想和业务水平。切实关心各类人才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科研投入,扩展课题立项渠道,为他们搭建事业发展的平台。

三、以创建优良学风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1、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开展“两个拥护”,即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四个观念”,即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社会主义观念教育,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培养成功素质,努力成才。。

2、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的原则,严格执行学生管理规定,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坚持早读和晚练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竟赛活动,大力宣传学习先进典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积极推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他们通报情况。

3、积极探索成功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将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列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计算素质学分,制定并出台非专业素质实训方案和学期拓展计划,确保素质导师在组织非专业素质教育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完善资助经济贫困学生政策体系,改进奖学金、阳光工程基金使用办法,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做好精神扶贫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贫困,立志成材。

5、认真做好招生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招生管理,优化招生结构。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管理和评估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毕业生就业管理和指导服务水平。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创业意识。加大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宣传力度,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6、健全学生心理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受理学生的投诉,努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四、以规范化建设为指针,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进一步规范校、院、系三级设置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机关各部门工作职责,消除部门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等现象。理顺学校与学院的关系,完善行政管理规范、有序的制度基础,确保效率和公平。加强对学院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检查,支持学院发展特色,为学院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

2、使“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成为教职工的共识,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提高教职工的服务意识。

3、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坚定不移地执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行为规范40条”。

4、进一步完善教职工绩效考核体系,做到个人升迁看业绩,个人业绩看考核,个人考核看指标。

五、以建设“园林式校园”为标准,进一步完善校园基本建设

新建新图书馆、非专业素质拓展大楼,规划筹建体育馆、第二运动场。完善校园西区配套工程建设,确保水、电、路、管、网畅通。启动以名人、名言、雕塑为主的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精心设计并初稿好园林文石摆放和园林小品建设。完善绿化布局,加快园林化校园建设步伐。

六、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契机,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1、强化校学术委员会对全校科研工作的领导职能,调整校、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客座教授委员会组成,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建设与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咨询与智囊作用。

2、鼓励围绕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和学科专业的前沿问题开展后创性、对策性、应用性研究,突出研究重点。要求具有中级职称的全职教师必须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特别是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上发表更多学术论文,并出版《成功素质教育研究》丛书。

3、对第一批科研导师——学术梯队科研课题年度考核,并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常规管理,要早出成果。

4、加强我校获省教育厅2005年社会科学立项课题管理,组织2007年社会科学省级课题申报工作,加强2005年校级立项课题管理。

5、与县、区一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热线联系,开展学术咨询、课题会诊、联合立项等横向科学研究活动。精心组织“教授上市”、“教师下乡”等活动,开展有偿科研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展望未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使我校具备了实现再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但我们也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在学校新的发展阶段,全体师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要把压力转变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学校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刘胜怀)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