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记者 吴晶
昨日,中国地大(武汉)计算机学院的小芸从武汉新洲带了家乡特产——“鱼面”。同时,小芸的室友小玉从江苏带来了海鲜,小张也从深圳带来了甜点。她们还邀请对门寝室的几个同学一起分享这些“地方特产”,大家边吃边聊,欢天喜地,好不热闹。
小芸说,“我们寝室四个人,除我之外三个人都没听说过‘鱼面’,所以寒假后返校时我特地从家里带来我们武汉新洲的特产——‘鱼面’,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为的就是让她们尝个鲜”。
像小芸她们寝室里的这种现象,日前已经成为高校内的一道风景。日前,不少高校学生在返校之际,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己家乡的一些“地方特产”来与自己的好友们分享。
艺术学院艺术设计0304班小菲,每次回家都要从家乡带点特产来与同学来分享。前两年,小菲给室友带来的宜昌“灌肠”,让室友们大饱口福。今年返校时,小菲给室友们带来了一些宜昌产的“香橙”。该校艺术学院环艺专业小桃,也从江西带来了自家产的“釉子”。
家辽宁的小李,人还未到学校就事先打电话告知同寝室的好友,“这次返校带了很多好吃的”,并请他们届时一起分享。
“我们都来自祖国各地,很多地方的小吃、特产不仅没有听说过,有的即使听说过 了也没看到过、尝到过。寒假后大家互相带点自己家乡的特产,可以让大家互相尝尝鲜,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学生小丽说。
采访发现,高校学生有九成以上表示带过或者曾经带过特产到学校一起与朋友分享。多数同学表示,返校多带家乡特产,一方面是幼不过父母关爱,家长们称孩子难得回家,所以在返校时父母总是向往李包里面塞了又塞;另一方面也确是想让同学尝尝自己家乡的特产。
【编辑手记】
组织个“校园食博会”何妨?
大学生假期返校多带家乡特产,如今已经成了大学校园内的一道风景。足不出户,就有机会尝到几个不同地方的特产,实在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这种快乐不仅是口福上的一种快乐,同时也是同学与同学之间一种真挚情怀的见证。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种快乐范围很狭小,一般仅仅属于同寝室的三五个人,最多再加上与自己相处的比较好的其他几个好友。快乐应该分享,好的东西也应该有更多的人来分享。要扩大这种快乐的范围,首先需要扩大分享的范围。分享的范围扩大了,快乐的范围自然也就扩大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的说法。今天的大学生虽然不能每个人都能在短时间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追求快乐确实每个人共同的追求。试问,有谁不愿意快乐呢?只要是正常的人,没有人不愿意快乐的。扩大大学生各自返乡所带特产的分享范围,即为一条值得快乐的理由。快乐的理由有很多,积极的参与,尝试着为他人带来快乐,都是快乐的理由。
“食博会”在全国已经连续举行了14届,抛开“食博会”背后的经济利益不谈,仍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来自大江南北、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相聚于菁菁校园,这为组织个“校园食博会”提供了先天的条件。知行统一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学生,如果集中动手共同展示家乡的“特色”,让大家都来品享,哪何乐而不为呢?而组织“校园食博会”最大意义,也莫过与此。因为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爱国情节,也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如此这般,组织个“校园食博会”何妨?
(责任编辑: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