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文静、秀气的女孩子,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毅然选择到条件艰苦的农村资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决心、毅力与奉献精神。在她们干净而质朴的微笑中,我们能感觉到为梦想而编织别样青春的信心。她们是我校30名优秀资教生的缩影。
信息工程学院计科0206班
“三姐妹”同去资教 奉献青春到基层
图为“三姐妹”,左起依次为王蕾、徐苗苗、杨文文
大通社记者 李磊 摄
新闻网讯(记者 朱建华 报道)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越,在城市里也可以有舒适的工作,但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206班的三名亲如姐妹的大学生,却主动放弃了这一切,选择了到湖北省落后乡镇中学去支教。
今年初,徐苗苗、杨文文、王蕾三人一次在校外偶然看到“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信息后,便立即去报名,但“名额已满”的回答并没有让她们丧失信心,在随后的时间里她们便开始四处打听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的事。
3月中旬,我校也将推荐毕业生参加“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消息传出后,她们三人便在第一时间内报了名。5月16日下午,她们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的2006年“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双选会上,分别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的宣恩县、咸宁市的通山县教育局签订了资教协议。
徐苗苗生于1982年9月,预备党员,河南省鹿邑县人,副班长,曾三次获得奖学金。徐苗苗的父亲是跑运输的,家里开有一运输公司。年前,徐苗苗的父亲为其在鹿邑县的移动公司联系了一份工作,寒假时,徐苗苗把就业协议书都带了回去并准备签约。有了资教的想法后,徐苗苗又把协议书带了回来,并最终放弃了县里移动公司的工作。徐苗苗的父母对资教的事并不太了解,当徐苗苗把自己想去资教的事告诉母亲时,她对女儿说,“自己的事情自己看着吧”。签约后,徐苗苗当把自己将去恩施自治州的宣恩县资教告诉了母亲,母亲对她说,“你爸不想让你去,那个地方交通不便,条件也太艰苦了”。但去意已决的徐苗苗说,“正因为艰苦才需要我们去支教”。
杨文文生于1983年4月,预备党员,山东省鱼台县人,在 校期间曾获得奖学金。杨文文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父亲在当地承包工程。但杨文文在获悉资教的消息后,便准备去接受锻炼。“咱不去资教,凡是资教的地方都不富裕”,父母对女儿去资教的事开始并不支持,当他们后来了解到感动中国的10大人物徐本禹支教的一些事迹后,态度有了改变。杨文文最终签到了咸宁市通山县,女儿签约后,他们也都不再说什么了。杨文文说,“自己从小也没吃过什么苦,选择去资教,也算是一种锻炼。”
王蕾生于1984年1月,共青团员,河南省蔚氏县人,在校期间曾获奖学金一次,母亲经商,父亲在一事业单位工作。在签约资教前,王蕾自己已经找了一份销售方面的工作,但做钻石生意的舅舅以做销售工作苦为理由,劝说王蕾到自己的公司去上班。但王蕾从高中开始就十分崇拜那些支教的大学生,并为自己立下了大学毕业后也要去支教的誓言。王蕾最终与徐苗苗都签到了湖北恩施自治州下面的宣恩县教育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206班共有42人,女生5人,徐苗苗、杨文文、王蕾三人学习成绩四年来在班上一直都是前三名,她们也是班上仅有的三名去支教的大学生。大学四年,她们三人曾先后同住一个寝室,亲如姐妹,三个人每天都是形影不离,上课坐在一起,吃饭也是一起。
根据资教协议,她们将在乡镇中学任教三年。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她们将在7月中旬统一接受教育学、心理学及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将到岗工作。
(责任编辑:罗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