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讯 据长江日报报道 她下窑挖煤,一天在井下劳动十多个小时;她四处打工,睡在火车站;她一度整天没吃饭……
22岁,本是女孩子最灿烂的时光,生活的艰辛让皱纹早早爬上她的眼角,脸上见不到少女应有的红润,但这张朴实的脸上,写满坚毅和刚强。
家里的两个抽屉至今放满借条
2003年9月,武科大中南分校新生开学。穿着一双破拖鞋,皮肤黑黑的宫晓芳站在生命科学院新生接待处老师面前,“报到!”
“学费带齐了吗?一万四千七。”来自山西昔阳县贫穷小山村的宫晓芳吓呆了,脸上展现的短暂微笑瞬间转为苦涩:这么贵!
中南分校是独立学院,按成本收取学费,本科收费每年万元以上,且国家助学贷款尚未在这里启动。办完入学手续,宫晓芳身无分文。
晚上宿舍里,宫晓芳辗转反侧。母亲一人种8亩地,父亲患风湿性关节炎,80多岁的老奶奶终日躺在床上。自己出来读书花这么多钱,简直就是罪过。
上中学时,她和哥哥为完成学业,四处向乡亲们借钱。家中老式柜里的两个抽屉,放满借条。
2002年,兄妹俩同时考上大学,宫晓芳拿到的是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通知书。家里一年的收入也就一两千元,想到读书无望,她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复读才考上大学的哥哥。拿着100元钱,宫晓芳只身去北京打工,希望赚到钱后再读书。
在北京,这个从没出过远门的小姑娘感觉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晚上,她在火车站旁的长凳上蜷缩着,一周后宫晓芳找到了一份做家政的工作,业余时间她还在四家广告公司兼职。疲惫,加上身体虚弱,一次在主人家擦地板时,她昏了过去。好心的雇主劝她:“姑娘,你还是回去读书吧。”
宫晓芳回到家。望着病怏怏的女儿,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咱还是读书吧。”没钱上学,原本读文科的宫晓芳在家开始自学,并选择了“更有出息”的理科。半年后,她第二次参加高考,考上武科大中南分校。
但她怎么也没想到,学费这么贵。一夜无眠,宫晓芳再一次感到读书无望。第二天一早,她找到生命科学院党委书记方长琰:“我要退学。”
一个山区的孩子,能考出来就很不易,何况考上了两次,如果再没书读,太没道理!方长琰决定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个小姑娘完成学业。他先给她200元生活费应急。劝说3个小时之后,宫晓芳答应留下来。
为凑学费,家里仅有的窑洞卖掉了
学习步入正轨,但宫晓芳的心却始终定不下来。第一年学费凑齐了,明年怎么办?还有生活费呢。宫晓芳满脑子想着的是如何打工挣钱。为生存,宫晓芳在校内烧烤店里串羊肉串,在校外餐厅端盘子,给街边老板看摊,做市场调查,发传单,做几份家教……
她常常不吃早饭。有时胃空空的,心里发烦,她就喝点自来水。
为省钱凑学费,她每天把自己的伙食费控制在1.8元以内:早上吃两个馒头,0.5元;中午0.3元的米饭,一份0.5元的素菜,喝点食堂提供的免费汤;晚上吃两个馒头,喝点开水。
长期营养不良,她患了严重贫血。一旦发作,拿饭盒都喘气、头昏,走几步路都很艰难。
兼职的活儿太多,太忙太累,她一度整天整天不吃饭。“累时想不到饿,只想休息一会儿,人只有很清闲时才想到肚子饿。”
大二开学时,宫晓芳收到家里寄来的6000元钱。“就算是全家砸锅卖铁,也弄不到6000元啊!”经再三追问,妈妈告诉女儿,“家里的窑洞卖了。”这个消息让宫晓芳打了一个冷颤,这可是全家惟一能遮风挡雨的地方。
家里的住房没有了,一家人挤在打谷场上搭建的简陋小屋里。2004年冬,这间不堪重负的小屋被大雪压垮。
宫晓芳找到院里领导要退宿舍,“家里为凑学费把窑洞都卖了,一家人住在一个既不挡风又不遮雨的窝棚里,而自己却要住一年1200元的宿舍,我这样做会遭雷劈的。”
“你不住宿舍,你能住到哪里呢?”老师问她。“我可以住在学院大楼的过道里。”她说。
在场的老师不禁感到一阵心酸。但是,学校从来没有学生住楼道呀。最后,宫晓芳还是住进了宿舍。
40天,贫弱的她从煤井里“挖”出2000元
窑洞卖了6000元,学校给了她最高的3000元奖学金,再加上自己平时挣的钱,大二的学费总算解决了。
但大三的学费怎么办?她想着还上学年的学费,想着挣下学年学费。学费啊,学费,盘旋在宫晓芳脑子里。
2005年暑假,同学们蜂拥回家,宫晓芳仍在打工赚学费,“挣一点是一点”。
她恰巧看到电视上又有矿难的新闻。别人肯定怕煤矿出事不敢工作,小煤窑正好急需人,她决定到山西阳泉挖煤。但小煤窑老板断然拒绝了她:“矿上不收女人!”宫晓芳跪在地上急得哭了起来。号称“死亡之坑”的矿井,最终收下了这个小姑娘。
煤渣子一直往下掉,宫晓芳穿着厚厚的黑衣服下到矿井里,体会到了“死亡”的含义。万一发生矿难死了,家里也因此少一个负担,小煤窑还可以补偿20万,家里也因此可以改善改善生活。
想到这里,黑暗中摸索的宫晓芳顿时感到轻松。
在这个从无女性干活的地方,宫晓芳每天早晨五点多就下井,一直到晚上八点收工。干了40天,老板给了她两个月的工资。看着手上厚厚的2000元,在矿井里的苦和累,她一股脑全忘了。
今年暑假,宫晓芳再次到了阳泉。这一次,早就听说过她故事的老板,安排她记账——这是最轻松的活儿。拿着700元“高工资”离开山西回学校时,宫晓芳很想回一趟家。尽管阳泉离家才百余里。然而,她忍住了,亲情此刻显得那么奢侈。
我要以零起点创造奇迹
宫晓芳坎坷的求学经历感动着中南分校师生。
2004年,中南分校在生科院专门为宫晓芳安排了一个勤工助学的岗位,负责打扫实验室卫生,每月有近200元收入。
这年秋季开学,中南分校决定为她减免部分学习费用。
“现在,我的生活很好,有时能吃到肉,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同学和老师送的。”宫晓芳有些沧桑的脸上露出笑容。
为学费和生存,宫晓芳一直疲于奔命。她心里很明白,学习是头等大事。为保证学习成绩,她三年“从没睡一次懒觉”,每天早上约六点就起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辛勤劳动换来了优异成绩。第一次上机,她连电脑开关也找不到,虽然过去从没摸过电脑,但她要以零起点创造奇迹。一学期下来,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考了85分。
凭着顽强毅力,2004—2005学年,她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标兵”,获一等奖学金1000元和“阳光工程基金”二等助学金2000元;2002—2003年度,她获得“阳光工程基金”一等助学金3000元。
生活有了着落,宫晓芳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事。一次,看到校外的流动献血车,贫血的宫晓芳上了车。但医生检查出她身体太差,请她下了车。此后几次,她总是希望能钻个空子避开检查献一次血。
今年暑期实习,宫晓芳被派到武汉一家公司营销药品,宫晓芳选择了离校最远的一个汉口营销点。汉口到中南分校要2个多小时的车程,为准时上班,也为节约车费,宫晓芳没有回校,就在附近的汉口火车站候车室里过夜。实习四周,她一次也没迟到。
工作对于宫晓芳太珍贵。但她还有一个梦想,就是靠自己努力考上硕博连读,她说自己最喜欢丘吉尔的一句话:“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