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06届毕业生徐苗苗 在线记者 李闻 摄
徐苗苗,女,中共党员,河南周口人,2006年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现资教于恩施州宜恩县万寨民族中学,带七年级两个班英语。
中南在线讯 2007年4月20日,由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三届“播种希望与未来——农村支教巡回报告会”在我校汤逊湖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在做报告的四名资教生中,徐苗苗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2006届毕业生。为帮助广大同学深入了解资教生活,本网记者整理了徐苗苗的发言如下,以飨读者:
我的父亲办有一家运输公司,家境比较优越。考虑到我体弱多病,父母在当地为我联系去移动公司工作。
大四即将毕业时,省教育厅组织的资教生报告团来我校做报告,他们感人的事迹在我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一听说我们学校也可以报名,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父母知道这个消息后,吓了一跳。电话里,父亲迟疑地说:“就你那身体,在大学里都受不了,去山沟里你能行吗?”,母亲也极力反对我去资教。回家后,我向父母讲述了资教的意义,征得了他们同意。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既然决定去了,就要好好干,别丢我们家的脸”。母亲则为我准备了大量的药品。
我终于起程了。天哪?这那里是路?山路弯弯曲曲。这令我不禁想到电视上一幕:学校是不是破破烂烂的茅草房?学生是不是都光着脚丫?颠簸三天三夜后,我抵达了资教的学校——万寨民族中学。
塌入校门,我傻眼了,学校好漂亮!一座座楼房掩映在青翠碧绿中,天空好蓝,空气好清新,环境好优美,我立刻爱上了这座美丽的校园。学校领导亲切地与我们交谈并带我们回宿舍休息。我的宿舍里生活家具一应俱全,学校专门为我们购买了席梦思,连通了网线。
学生们很可爱,一下课就身前身后围着我转。只有亲近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人与人是需要心的交流。
班上有个留守男孩小春,比较调皮,以前的老师采取很多措施,可收效甚微。我得知他喜欢打球,一天的下午,我邀请他去打球。他一脸惊诧:“打球?我们?”“是啊,你跟我学外语,我跟你学打球!相互学习啊”。
球场上,他拼命地表演投球,玩得投入。一不小心,小春受伤了,我拿出来时母亲给我准备的药品,帮他敷上。他受宠若惊感激地说谢谢。从那以后,小春特别地听话。一次上课,我肚子突然疼痛起来,强忍到下课,小春跑到我身边问候。随后,他从家里为我找来药品。
爱是相互的,你给予他爱心,他也会爱戴你。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做一名老师决不能只说不做,身教胜于言传。而且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学生去做。我亲自带领学生参加朗读比赛,取得很好成绩。我还运用所学知识,义务维护学校和老师的近百台电脑,连镇上的老乡都请我过去帮忙。
资教,是我走出校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它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钱和物质享受,人生的价值有更深的体现。满足山里孩子求知的渴望,就是我三年或更长时间乃至一生的使命。
资教,它让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价值,原来在这片土地,我所学的知识可以让那么多人收益。
选择农村,我无怨无悔;选择宣恩,我快乐无穷;选择万寨,我心飞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