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人才在导师工作站成长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地方新兴的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来提高教育质量?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实践中推出的导师工作站制,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对地方新兴本科院校培养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二本院校,一批办学层次为本科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新兴的本科院校,一方面急需具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引进具有教授、副教授等职称的高层次的中青年教师上又面临着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本科院校如何通过现有的条件,培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使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迅速成长起来,变得十分重要。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提出通过导师工作站来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
与高校传统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相比,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导师工作站制具有目标明确、任务明确、组织明确等鲜明的特点,其具体做法包括:
一是在各学院设立工作站。每个学院设立一个导师工作站,导师工作站站长由院长或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站内设驻站导师4到8人,每位导师指导与自己专业或者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青年教师2到3人。担任导师者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或相应技术职称)。导师每届任期三年,导师工作列入学校考核。导师工作站的任务以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教育教学实际,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面向社会,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立足于提高站内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统筹安排三年的工作规划和学期培养计划,出一批高质量的教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并承担相应的科学研究任务。
二是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导师把教学指导、课题研究、论文辅导、教材编写、专著出版等项工作融合在一起,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突出其中的一两项,凸显培养特色。导师每周听一次青年教师的课,并分析得失,帮助其提高教学水平;每学期精心指导青年教师上一次教学公开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三年内,完成一项校级或以上研究任务;带领青年教师完成1部新教材的编写。每学期结束前,导师提交如实填写的工作手册,被指导的青年教师提交学习、成长总结。学校对导师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报酬,并每年通过评选先进导师工作站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是站内实行人员流动制。导师工作站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是在三年的时间内,被培养的青年教师获得副教授职称,或者能独立担当省级立项科研课题负责人,并按时完成研究任务,顺利结项。青年教师达到以上标准,导师工作站即完成了培养任务,可以让其出站。出站时,导师工作站对其教学和科研水平进行评估,写出评定意见,作为其今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评先授奖的依据。达到培养目标的青年教师出站后,由学院从青年教师中选补相应的青年教师进站接受培养。在三年时间内,达不到出站规定的,继续留站培养。
2007年秋季,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已在全校8个学院建立了导师工作站,并从全校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高层次教师中选聘了43位导师,开始按照导师工作站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对全校80余位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与培养。(朱建华)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4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