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学校OA系统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迎新特别策划⑤: 副校长吴开胜 青年时光 珍贵可为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07-09-23 阅读:

中南在线迎新特别策划——校领导寄语2007级新生⑤:

吴开胜,男,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民委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长、党委宣传部长。现任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校长。

吴开胜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原著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独著、主编著作、教材12本,独撰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独著《现行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问题探究》,被张世英先生任顾问的《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收入。多篇学术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哲学年鉴》、《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摘编、收目。获省一级学会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共8项。曾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比较》第三主编。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吴开胜参加了“汉丹铁路”的修建。这成了他生命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春节前的2个月,他一直在工地上工作。“在那两个月的时间里,有时下雨或者要下水工作,大家都没什么顾忌,甚至不顾已经湿了的衣服而继续埋头工作”。而当时的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甚至连洗脸洗脚的机会都没有。晚上睡觉前,就把脚在稻草上擦一下了事”。

“还有什么比这更苦的事情吗?” 面对中南在线记者的提问,在有了被称为“武汉地区教育战线上2万5千里长征”的这段“汉丹铁路”修建的经历后,吴开胜副校长笑着说到:“只有吃过了苦,才更能体会到甘甜的感觉。搞学习、做学问也是一样。”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武汉又是高校林立,其中不乏武大、华工等一批名校。而中南分校作为一所新兴的本科院校,这让一部分身处中南分校的学子感到很大的压力甚至会有一种自卑感。对于这种现状,吴开胜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要将压力化为动力,努力奋斗,有所收获之后就不会再有自卑感了。”

吴开胜大学是学的专业是教育,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北省教育厅工作。而他本人,觉得自己更适合到教育一线去工作。后来,他回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但组织上安排他去政治系讲授哲学。而当时讲授哲学的同事们多是北大、人大、武大等名校的科班毕业生。虽然他如愿地到了教育一线工作,但这种“专业不完全对口”的现实,让吴开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在压力面前,吴开胜没有退缩,而是积极补充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是天天都“泡”在资料室,钻研学问。他了用5年的时间,几乎把资料室的所有资料研读了一遍。也正是这种付出,让他这位非科班出身的哲学教师在专业教学与研究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学校对教师教学评教,全校有两名教师得了满分,他就是其中一位;全国恢复“评职称”后,他光荣的被评为讲师;在真理论研究领域,他发表《论真理界限》、《恩格斯并没有讲真理可以包含错误》、《论真理包含错误的观点不能成立》、《再论真理包含错误的观点不能成立》四篇系列论文,在学术界构成一家之言。

“吃苦”是吴开胜对自己大学时代生活的最深刻回忆。大学四年时间,他只用了家里5元钱。而这种艰苦的生活,却成了他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他感言:“大学生应多吃苦,吃苦才能奠定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时至今日,吴开胜副校长亲身体会着物质条件的日渐优越,对于生活上越来越幸福的大学生,他认为:父母给予的都是呵护,大学生应当有“自找苦吃”的想法,比如参加社团锻炼自己、课余做兼职减轻家长负担、体会父母的不易等。

对于大学生该如何搞好学习,吴开胜副校长说,“对于学习,立志为先。” “新生应该牢记我校校训,把我校校训的‘笃志’放在第一位。不要空谈远大的理想,先树立一个明确近期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完成。只有把每一天过得有价值,日有所进,才能最终成正果。”

在任中南分校副校长时,吴开胜曾写过一篇《与大学朋友谈时间》的文章,里面谈到了时间的一维性。文章在校报刊登后,一位学生还特意跑到办公室与他进行了一次沟通与交流。他告诉那名学生,“要惜时,青年时光最为珍贵,也最有可为。”( 许丹丹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