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讯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几年,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文学创作热潮,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校园作家”,每年有百余名学生在校外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摄影、书法、绘画等作品,有数十名学生加入了省、市作家协会———
互联网媒体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也让文学作品有了空前广阔的传播空间。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网络写手应运而生。当代大学生群体是网络用户中的高知群体,与传统文学创作的“爬格子”方式相比,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最显著特征,是依靠网络撰写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刘铭即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人物。
刘铭是武科大中南分校信息工程学院2000级学生。作为一名工科生,他自2003年10月起,在“起点中文网”上以“思铭”为笔名,陆续刊载其长篇武侠风格小说《商贾人生》。当时作品在网上一经推出,便受到网友推崇。截至今年10月,小说在“起点中文网”上被阅读近38万人次,被网友推荐近8万人次。刘铭也成为该网站的专栏作家。
小说《商贾人生》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反映的是旧时商海沉浮中的忠、义、诚、信等传统道德。小说以当铺为背景,注重反映古代荆楚地区民风、民俗,也向读者介绍部分遗失的荆楚文明。刘铭以现代人的观点和风格,向读者展示着旧时商贾的百味人生。“他们有钱财,却没有地位;他们看不起贫困之人,却被显贵所轻视;他们能操纵市场的起伏,却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刘铭对他笔下商贾的透析。一个20余岁的网络写手,其思想的成熟有些超出人们的想象。
刘铭的小说在网络上连载后,引起了一些书商的注意。2004年3月初,某出版公司向刘铭伸出了“橄榄枝”,有意买断《商贾人生》的版权。后经双方接洽,对方当时向刘铭支付了1000美元的“预付稿酬”。2007年3月,近百万字的《商贾人生》全部完稿并发行于市。如今通过百度输入“商贾人生,思铭”搜索,用时0.030秒,就可以搜索到相关内容14100篇。现在,刘铭正在创作一部“仙侠”性质的《鬼蜮暮秋》新书,已在网上连载了数十万字。
看过刘铭小说的人都感叹其笔法老练,以为他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其实小说《商贾人生》是刘铭的处女作。他说:“写这篇小说的初衷不为赚钱,不为成名,只是一时兴起,就开始在网上连载了。”
令刘铭始料不及的是,第一帖贴出后,即得到了网友的认可,并引起网友们的热评。“文笔流畅”,“感觉如同在读高阳先生的《红顶商人》,而其中又添加了诸多现代人的观点和风格,更使人觉得贴近”,“看《商贾人生》给我的唯一感觉就是像看散文一样,很舒服,犹如饮一杯清茶,芳香无比。”网友们对刘铭小说如是评价。
网友们的热读、热评,把刘铭的写作潜能激发起来。他每天晚上从11时开始,一壶清茶,以每天3000字左右的速度在寝室写《商贾人生》,一直到次日早晨5时才休息。写作过程中,刘铭也有才思枯竭的时候。那时,他会采取看书、听音乐的方式来调节自己。“写作的速度不等于写作的质量”。慢慢地,他感觉早期写作中有很多粗糙的地方,就调整了速度,每天降到写一两千字,更加注重质量。
刘铭嗜书深受其父影响。他说:“读书是自己最大的爱好,购书是自己最大的花销。”他小学、初中时读了不少武侠方面的书籍,就是在初中升高中那段紧张的时间,他都先后买了200多套武侠小说。到了高中,刘铭开始广泛阅读传记、古典文学书籍。大学里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更是让刘铭如鱼得水,大量的阅读为其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刘铭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高中时读的虽是理科,但到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却并非他的本意。手捧计算机编程书籍,课堂上的刘铭,思维却不时地在文学的海洋中游弋。刘铭坦承,“自己并不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大学期间没有拿过一次奖学金,也曾因心情苦闷、迷恋网络游戏等原因落下了很多功课。”全班45名同学中,刘铭的总体成绩大概排在30多名。
武科大中南分校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廖小磊认为,刘铭是注重发展自己个性而取得成功的一个特例。高等教育应该是培养1%的精英和99%的实用人才。对于1%精英的培养,要尊重其个性,甚至可以为这些人开“绿灯”。事实上,偏才经培养成为大才的大有人在。教育管理机构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创造适合各类人才生长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诸文学创作
2007年10月底,武科大中南分校文法学院2006级学生周坤鹏终于舒了一口气。他历时半年时间创作的长篇青春小说———《冬天不会寒冷》,将在今年年底由北京一家出版社在全国出版发行,10月26日双方正式签约。
周坤鹏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一个小乡村。因为家庭经济贫困,父亲精神失常,母亲改嫁,周坤鹏和妹妹只好跟着二叔生活。二叔有三个子女,家庭并不富裕。初中时,周坤鹏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家庭变故以及求学压力让原本活泼开朗的周坤鹏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完全将自己封闭。中考他落榜了。经过一年复读,周坤鹏过了当地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他却选择了能为自己免除三年学费的一所普通高中。
《冬天不会寒冷》刻画了一位遭遇家庭变故的农村青年在求学道路上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周坤鹏曾坦言,小说中男主角的经历基本上是自己的缩影。他在小说的序言中写道:“我写这部小说也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而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这个人也可以说是我自己,也可以说是所有小说中的生活原型,更可以说是纪念一段爱情,那段纯真而唯美中有些遗憾的爱情。当然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
作为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周坤鹏没有太多物质上的享受,连上大学的学费都难以筹集,要靠借款、贷款和勤工助学来解决。小说从去年12月开始构思,今年5月动笔,在写了3万字之后,自己觉得不满意,一气之下撕掉了文稿。但他并没有气馁,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坚持着,努力着。据他同寝室的同学介绍,有时候早上醒来,看到周坤鹏趴在书桌上睡着了,而桌上的台灯还亮着。
周坤鹏的创作完全是在稿纸上进行的。一部小说写下来,文稿几经修改,在案头垒了半尺高。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上万字。今年暑假在农村老家的22天,为了创作他甚至每天仅吃一顿饭。这部小说于今年10月定稿。周坤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身上有自己太多的影子。有时候,写到动情处,自己不禁会潸然泪下。
2007年国庆长假期间,《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科大中南分校刘晓航副教授在读了周坤鹏小说《冬天不会寒冷》的初稿后,谈了三点看法:一是小说写得很有价值;二是文字很“干净”;三是社会角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周坤鹏对刘晓航副教授的评价表示认同。这种局限性,也是当代大学生文学创作难以避免的。
西北人的执着与坚强变成了诗的语言
马理才是武科大中南分校商学院2004级学生,甘肃静宁人,笔名西顾。在2005年校园诗歌散文大赛中,他的作品分获一等奖、三等奖和最佳散文奖。2006年底,马理才个人诗集《以诗之名》由珠江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外表看起来瘦弱的马理才,骨子里却潜藏着西北人的执着与坚强。这个在西北小镇长大的男孩,总是要求自己耐下心来做事,并且力求做得完美。“理才”———有理性,有才华,是父母对马理才的期望,冥冥中也似乎暗示了他的人生方向。高中的时候,马理才碰到了一个对他创作起到重要作用的人———学校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李新平。
马理才看了李老师主编的《青春》报后深受触动。他开始积极投稿,别人一次交一篇,他却一次交一沓。经过李老师指导,他的创作水平得到提高,他创作的散文和诗歌风格也倾向于纯文学的唯美。
“写诗应该把握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加深诗歌蕴涵的深度?”马理才不断地问自己。为了多掌握诗歌的写法,他将图书馆内近百本诗歌集基本上都借了个遍,一点一点仔细阅读,揣摩别人的写法,诗中的深意。
“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写不出好的诗文。”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马理才走进农村,贴近大自然,到工地观察农民工工作。为了对不同素材都有些了解,他也经常看各种领域和类型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阅览室里无意中发现了一本讲述考古学的书,当即捧着细细研究起来,其中关于楼兰的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这促使他写下了组诗《楼兰恨》。这组散文诗被他的启蒙老师李新平称为“是马理才诗歌创作新的高度”。
《发如雪》是马理才写给多时未见的外婆的行诗。“时光之神注视着我少年的光华/手持小刃/在你的额头上/记录时间流逝的迹痕”。《发如雪》从晚上11点写到第二天早上5点,花了整整6个小时才完成,而马理才竟然没有一点倦意。59行诗,字字句句饱含深情,深深浸入了对外婆的思念。
对于诗歌及创作,马理才的理解是“与诗结缘的人,始终是孤独而又执着的,沿着一条孤僻的路一直向前,诗歌的真正魅力也许正在于此。拯救灵魂,净化心灵并挚爱地唱,使人执着并为写作而兴奋不已”。诗集《以诗之名》刚出版的时候,马理才欣喜地给家里打了电话,希望和父母一起分享这个快乐的消息。但那头却传过来担忧的声音:“写书会不会耽误学习啊?”面对父母的忧虑,已经日渐成熟的马理才告诉他们:“学习始终占主位,写作只是业余的爱好。”
■新闻链接
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0级计科专业学生刘铭创作了长篇武侠风格小说《商贾人生》;2003级国贸专业学生刘雯创作了长篇爱情小说《呼吸最后的回忆》;2003级计科专业学生王炯撰写了近50万字的IT评论文章;2004级国贸专业学生马理才撰写了100多首诗歌;2005级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生方舒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已完成初稿;2006级学生周坤鹏创作的长篇小说《冬天不会寒冷》将在今年年底出版发行……这些“校园作家”身上展现出的校园文学创作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校园人文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