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学校OA系统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中科院院士与中南分校学子畅谈人类空间活动现状与未来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0-10-23 阅读:

中南在线1022日消息 (记者 成实 报道)10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亲临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向全校师生作了《空间活动的现状与未来》的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学生代表向吴宏鑫院士敬献鲜花。

副校长肖坤主持了报告会,校党委书记郑鹏飞率2000名学生和有关单位负责人聆听了报告会。

吴宏鑫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受校长赵作斌的委托,校党委书记郑鹏飞、副校长肖坤接待了吴宏鑫院士,陪同吴院士参观了学校图书馆。

吴宏鑫院士从航天活动、近空间活动和有关航天控制等三个方面阐述报告主题。人类的航天活动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起,方兴未艾。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成为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到目前,6000多颗航天器发射到太空。他分析了人造卫星的应用,有军事应用、经济科学等和平应用。吴院士从海湾战争伊拉克导弹被拦截、飞机被炸等生动的实例阐明了人造卫星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太空育种说明了人造卫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全世界有5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家航空公司参与和平利用的研发。对于未来卫星的发展,人造卫星可简单地分为大型卫星、小型卫星、纳型卫星等,航天器结构上有轻质和挠性等等种类。

他说,人类载人航天技术从失败走向成功,1961年4月22日苏联加加林乘“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第一个实现太空飞行。到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现了载人航天的梦想。航天飞机在人类征服太空中应运而生,美国先后研制了5架航天飞机,也经历了失事的教训。苏联不甘落后,“暴风雪”号于1988年元月试飞成功。1962年,苏联东方2号与3号飞船在太空首次对接。接而,空间站也走进太空,苏联1971年4月发射了世界上首个空间站“礼炮1号”。1993年夏天,美俄就联合研制空间站达成初步设想。国际空间站具有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天医学、材料科学、对地观测、天文观测等作用。

吴院士对我国航天工程充满了信心,中国很快将建设自己的空间站,将实现交会对接。他深情地说,中国航天技术必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之路,打破外国列强的封锁。

吴院士向与会师生讲授了深空探测技术。深空是指离地面大于或等于2×106KM空间,主要研究范围是发射航天器、进行天文观测,其中探月是深空探测的前奏,探月已经进入第二次高潮。他说,中国从2000年11月提出月球探测活动,并提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年元月正式批准绕月工程——“嫦娥工程”,“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乘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

吴院士在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述,台下侧耳倾听,鸦雀无声。

接着,吴院士讲述了人类的近空间活动。近空间是指距水平面20至100KM的先前人类活动涉及的空间领域,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研究近空间的意义在于开辟新空间快运通道,开辟新的信息传递空间,也是国防安全及卫星攻防的需要。

最后,吴院士向师生们讲授了有关控制问题,介绍了我国在“神舟”系列飞船自动控制和应急救生研制中所做出的努力与成果。中国航天技术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无私的汗水,他反复强调,从事科学技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完)

吴宏鑫院士简介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