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 实施博学学分制
武昌理工学院设置学分鼓励学生多读书 为学生“增智”
中南在线4月21日消息(记者 鲁信 报道)“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武昌理工学院是一所三本层次的高校,生源的文化素质与一本、二本高校具有一定的差异。“腹有诗书气自华”。近年来,该校通过在学生中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和实施“博学学分制”等方式来为学生“增智”。
在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推动下,学校采取了多方举措推动学生阅读:一是把“读百本好书活动”写进了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了2个素质学分,学生不修够读书学分将无法毕业。这一“硬性”规定在全国中并不多见。二是重视图书馆建设,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目前已达139余万册,这一藏书量在全国300余所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并以每年12万册的速度递增。此外,为了给师生读书治学提供更好的环境,学校还新建了建筑面积达3.5万平米的新图书馆,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该校去年全年接待读者23万7千余人次,图书借还量二十余万册,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优质文明服务平台。三是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生在校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等,不仅可以获得学分方面的奖励,同时学校报纸、网站也开辟有相应的版面和栏目,刊发学生的读书心得,采用的稿件也都支付稿酬,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
开展“读百本好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
2006年,武昌理工学院启动了“读百本好书”活动。学校列出了40本必读书目,下属各学院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列出60本专业书目,要求每名学生每学期读15本书,每读一本书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交给素质导师批改,学校届时组织学生考试,考试成绩记入素质学分。图书馆专门设立了“百本好书专柜”,安排专人辅导学生借阅,创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也激发了大批学生从事创作的热潮。
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该校在广泛征集有关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了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的100本好书。学校对各班学习委员进行了培训和指导,让他们协助素质导师在班级举行读书活动,通过互动式读书、读书经验交流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校还围绕“读书月”活动,由学生投票评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十本书,组织了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心得征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
学校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所读的100本好书,既有专业素质教育方面的,也有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的;既有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必读书目,也有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我选择的书目。为更好的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年秋季学生入学后,学校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专用的“读书笔记本”,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读五本书,并以读书笔记为依据进行检测,合格这可获两个学分。为检测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读书活动,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可提出“读百本好书活动”考核申请,具体的考核方法是必读书目以客观命题闭卷考试(占60%),自选书则根据读书本数和读书心得体会(占40%)进行评定。
据悉,随着“读百本好书活动”的长期开展,学校形成了一个与读书有关的优秀学生群体。学生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上千名学生在校外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涌现了“学生作家群”。张莉娟是该校2009级电信2班学生,学工科的她利用课余时间借阅了大量文学书籍,并开始了散文创作,坚持不懈地向校内外报刊投稿,向老师请教写作技巧。一年来,张莉娟写作了上百篇散文,其中数十篇在校内外刊物发表。在学校的支持下,她的散文集《枕墨若水》被2011年8月份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2011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比中一举夺得一等奖,为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成果。
2009年12月,由《中国教育报》主办的2009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因倡导学生“读百本好书”而入围。“不同的书籍要求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读法会对阅读的速度、数量产生影响,并且书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不同会带来阅读效果上的差异。”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认为,读书对一个人的作用是隐性的,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长期坚持必定受益无穷。他说,大学是一个人读书的黄金时期,大学时期的阅读对一个人后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