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大二男生寒假卖春联 半月赚得万余元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2-24 阅读:

中南在线2月24日消息(大通社记者 朱倩 记者 鲁信 报道)“被人拒绝,被人误会,被人看不起!虽然历经艰辛,但我们仍然感谢这段经历,收获了很多!”这个寒假,同是老乡的武昌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302班李明良和建筑学1301班的周文博在回到家乡咸宁后,合伙卖起了春联。他们带着春联走村串户,共卖出1000多副春联,销售额达13000多元,盈利万余元。

谈起走村串户卖春联的原因,周文博告诉记者,“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但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觉得麻烦,特别是特意到集市挑选春联就更加费脑筋。于是想出卖春联下乡的活动。”据了解,为了扩大销售业绩,他们还组建了“大学生春联实践团队”,团队一开始共有20人,后来一些人因为嫌太辛苦而中途退出,最终仅有9人参与售卖,最少时仅有3人。他们售卖的大多数春联是批发而来的烫印的,极少数是找人手写的喜联,比如用于结婚或建新房子之类的。

记者了解到,他们卖春联不是在县城摆摊卖,而是拎着货物下乡,走过农村的田埂,路过一条条河。他们戴了统一的帽子,用的统一的包装袋还特意定制了横幅,上写“大学生春联实践团队”。一开始,他们走到五里镇,最开始卖的还不错,但是后来沿着县城的路往先乡下走,连续敲了十一家的门,结果人家根本看都没看,深受打击。当时三个人心理特别沮丧。之前,每问过五家,就会有一家买春联,结果在这里卡住了。第十二家是一个小卖部,人比较多,一下子卖出去了五幅对联,终于开心了。之后士气大增,渐渐习惯了被别人拒绝,他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拒绝。

李明良一行还走到一个很偏僻的地方,走进一个老大爷家,老大爷问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说“我们是大学生春联实践团队,在搞一个春联上门服务,锻炼自己,也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结果老大爷说他家对联是找人写的而不是买的,确实不需要。但请他们喝茶、烤火,最后还给他们20元钱。李明良他们拒绝了,“感谢您,我们的活动赚钱是其次,而且做这个活动也不是因为有金钱困难。”老大爷坚持要给20元钱。没办法,他们送给了老大爷三个很精美立体的“福”字,价值24元。希望老人家增福添寿。“不接受人家不买春联而给的钱,我们只愿凭劳动获取,给他物有所值的东西,而不是接受一种施舍。大多数人很理解我们的活动。”李明良这样说道,“也有很多顾客说,大学生拉不下面子,能这样干就不错了。主要是精神感动。看着我们鞋上的泥巴,他们觉得不买也要买了,还呼唤邻居买。”

记者了解到,有时,他们会送对联给那些不贴或者没有贴对联习惯的人家。比如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的习惯,对大学生出门卖春联的态度也不好,也不买。李明良说:“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实践自己。这是我们活动的纪念品,10块钱的东西也不是很贵。”最后送了一幅春联给那户人家。还有一户生活水平比较低的人家感觉春联有点贵,默默走回家里。他们晚上卖春联到六点半了,还特意找到那户人家,在他家门口挂上春联。有的时候走在乡下,没有车回县城了,晚上八九点还在乡间的路上行走,在同学或者亲戚家里吃个晚饭。周文博说,“能回县城的时候就回县城,接近年关,很多人家里有客人,再住进去,也怕不大方便。最苦的是很多时候没有午饭吃,就随便吃一包方便面,还因为没有水而不能泡,只能干吃。这件事情真的不轻松,可是,再艰苦我们也没有说放弃。”

“第一天开始卖的时候天气是雨雪交加的,那天上午八点出发,喊了外校的一个女生,跟我们一起辛苦的卖春联。后来我才知道,她在第二天去武汉做手术复健。身体本就一直不大好,还和我们一起出去卖春联。我感觉很感动,又有些愧疚,她太坚强了。”李明良说:“因为条件太艰苦,所以,后来的卖春联的日子,除了我们核心的两三个成员之外,没有再主动找另外的人,而是他们想去而来联系我们,才会加入这个队伍。”

作为演讲与口才协会的一员,李明良说:“演讲与口才协会让我自信。而生活则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这次卖春联的活动,我主要学习吃苦的精神以及和人交往的能力。凭借这次赚的钱,我想用它买一台电脑,不用再向父母要钱了。”(完)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