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学校OA系统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笑看桃李满天下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2-13 阅读: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笑看桃李满天下

——记杨尧忠教授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杨尧忠教授与刘道玉教授在素质教育论坛上的合影)

邓银银

武昌理工学院校园里经常可看见一位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的老教授,他就是杨尧忠教授,今年已八十岁高龄了!人到这个年龄早应该是颐养天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欢乐时刻,可杨老却依然在教书育人。曾有学生不解地问杨老:“您早已是桃李满天下,成就卓著,为何到了八十岁还要这么辛劳呢?”杨老平静地回答说:“人到这个年龄,已是风烛残年,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多活一天,就多干一天。正所谓‘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又说:“学生给我带来了青春,让我看到了生命的活力。”

曲折的人生

1957年,杨老师毕业于中南财经学院经济计划系,同年因仗义执言被错划为右派,以后又被学校下放农场监督劳动进而劳动教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政策,杨老才被安排到原荆州师专(现已合并为长江大学)任教。出狱那年,他已45岁了,又在荆州师专整整工作了15个年头才退休。

杨老从落实政策起就抱着这样的态度:“我要努力工作,奋力直追,把失去的22年弥补回来,赶上我的同龄人。”到退休时,他已成为当时荆师文科中仅有的正教授了。由于工作需要,就为该校返聘继续任教。这一干又是十年。以后由于组建后的长江大学师资充裕,而且杨老年已七旬,就没有再返聘。当时,适逢我国民办高校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之际,杨教授自2005年起为民办高校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聘请至今。

成就卓著

杨老从教先后达35年,授课时间达68个学期。总授课时长超过10万课时,累计培养了近万名学生。其中很多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他所授课程无论是政治理论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如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管理学基础或文科论文写作,都受到学生的十分欢迎。因为他能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杨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启迪,学生通过他的讲课既懂得了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又掌握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听过杨老授课的学生都对他有强烈的好感,很乐意与他交流和探讨问题。

杨老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是基于已有的扎实的学术和理论水平。他先后发表各类论文200余篇,编著出版教材十余部,他所发文章中约三分之一是被核心期刊刊发,有的还获得了省厅级以上的奖项。其中,被《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有11篇,被《新华文摘》摘发的有2篇。

杨老说:“我的科研,既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我去研究,研究后的成果又推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个关心”

杨老曾说他从教以来有“三个关心”:关心社会,关心教育和关心学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杨老作为一个经济学和法学教授,特别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非常关注我国的法治社会的建设,为此他发表了多项独到见解的理论文章。杨老虽然是一位无党派人士,但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担任过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一位非党员的“政治教育系主任”。他曾向湖北省委省政府及荆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十多项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有的还在党报党刊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有两项,一是他2002年上书省委副书记邓道坤,建议采用“长江大学”的校名,并最终获教育部批准。二是2009年响应湖北省委在全省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号召,积极组织自己、同事和学生参加《为湖北科学发展献计策》的征文活动,向省委提出了11项建议,杨老是这些获奖者中唯一获得两个奖项的人士。

杨老关心教育,有不少独到见解。他曾在《科技日报》上发表《教育模式的转换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曾被《新华文摘》转载《应试教育是粗放型教育模式》,曾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发表《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选在高等教育阶段》等。

他在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创新方法,曾获“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89年)、“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1994年)。2008年,他参与省级重点攻关课题“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编号EK080611),为该课题最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武昌理工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高校”作出了重要贡献。杨老关心学校教育的又一重要表现是主动帮助青年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7人先后获得正教授职称。

杨老很看重学生是否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以那些具有创造性思维、敢于质疑的学生往往能得到杨老的赏识。杨老通过引导那些学生进行科研论文写作,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研究能力。

育出三位获“校长奖”的学生

杨老在荆州师专工作期间,先后指导学生发表各类论文60多篇,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3项一等奖)、共青团湖北省委等组织的“挑战杯”奖10项。他在武昌理工学院工作的十年间,先后指导学生发论文近100余篇、获奖40多项。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武昌理工学院培养出了三个获“校长特别奖”的学生:孙志、张新平和我。

“校长特别奖”是武昌理工学院设置的难度最大、规格最高、激励程度最强的奖项,获奖比例为万分之一,奖励的是那些“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创新素质和特长素质突出”的典型优秀学生。 孙志在杨老的指导下,公开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多次与知名专家学者一道参加学术研讨会,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有两篇论文在“2008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论文奖”评选中获奖。

张新平在杨老师的指导下,2010年获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1年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还提前修满学分顺利被一知名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我有幸三年聆听恩师的谆谆教诲,得益于恩师的指导点拨,先后发表14篇学术论文,主持一项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获得三项民间学术奖励,参加六次高级别的学术会议或论坛,还有幸与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教授在会议现场进行交流。还曾获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校级“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和国家奖学金等。

我深知,这些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恩师。他关心我的学习,经常赠送我一些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也关心我的生活,常留我在他家吃饭,常赠送我一些衣物。在我临近毕业之际,他给我推荐了三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受恩师高尚品行的影响,我最终选择了在学校工作,想效仿恩师献身教育事业。

杨老曾说:“只要学生能够学有所成,能够成才,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因此,教书育人不仅将是我终生的职业,也将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