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 图为:玉雕班的学生正在雕刻玉石
□文/本报记者李翌 董园园 通讯员刘明杨 实习生孟轩绪 图/本报记者邹斌
全国首个本科建制的玉雕班首届学生毕业
|
图文:象牙塔走出的“手艺人”就业蛮俏
|
三年前,武昌理工学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玉石雕刻特色班”。今年6月首届玉雕班的学生即将毕业走向社会,这也是全国首个本科建制的玉雕班首届毕业生。
用高等教育的平台培养“手艺人”,这个颇具争议的话题也迎来了首批成果。武昌理工学院的玉雕班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备感欣慰:全班20名学生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全部找到对口工作而且手握多个就业选择。
楚天金报记者了解到,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不少高校开设了“手艺人”专业,培养更加面向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看就业
学生全找到对口工作
2013年,武昌理工学院开设全国首个本科建制的玉雕专业,面向该校大一学生双向选择。不少学生心里嘀咕,这么冷门的专业,究竟能找到工作么?
时过三年,作为该专业建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的袁嘉骐,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截至目前,首届玉雕班20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无一转专业,而且全部找到对口工作,不少学生还拿着几份offer正在挑选。
班长王希豫说,都说现在毕业的大学生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可她在自己班上却没有发现找工作困难户,大家都有好几个去处。而且工作方向都和玉雕相关,包括大师工作室玉雕师、公司珠宝设计、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珠宝运营销售等等。
性格文静的陈梓静签约了安徽金寨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了一名玉雕老师,事业单位编制,月薪超过6000元。“选择当老师是因为我喜欢学校里的氛围,也可以为我将来深造提供更好的环境。”陈梓静告诉记者,她还拒绝了深圳一家大师工作室的邀请。
班上男生陈正齐也收到了安徽金寨职业技术学院的邀请,但他并没有选择从事教学工作。他同时也拒绝了母校留校任教的邀请。“我希望能够进入袁嘉骐老师的工作室,继续钻研玉雕工艺。”陈正齐说。
除了陈正齐以外,班上年龄最小的鲍俊宏,以及陈彩霞、廖青等学生都希望能够进到袁嘉骐的工作室。虽然,她们都有机会到广东、江浙沪一带,拿到不菲的工资待遇,但她们都希望跟随大师继续打磨自己的技艺。
探专业
高校看好“手艺人”培养
第一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让武昌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瑞瑞对培养“手艺人”更加充满信心。张瑞瑞透露,目前正在积极和湖北省工艺研究所联系,未来可能会开设汉绣、汉派紫砂壶等相关专业。
无独有偶,记者发现不少高校也在逐渐开设“手艺人”专业或特色班。去年10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和武汉一家工艺品公司合作,面向学生开设“景泰蓝工艺兴趣班”,让同学们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景泰蓝中掐丝、点蓝等制作工艺。如今,这个班的学生课程作业已经面向市场,标价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而且销售情况还不错。
今年9月,湖北工业大学酿酒工程专业也将正式开始招生。据介绍,新增酿酒专业脱胎于该校传统优势学科食品专业和发酵专业。该专业将在保证学术的同时,更多地面向市场培育专业对口人才。“虽然第一届学生还没有进校,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绝对不愁找工作。”该校负责人表示。“高校开设玉雕专业,并不是要培养匠人,而是要培养有底蕴、有思想、有创意的雕刻师。”袁嘉骐一语点破开设“手艺人”专业的意义所在。
张瑞瑞说,玉雕班在人才培养上十分严格。“一张手稿最低要改五遍,直到老师满意为止。”陈正齐介绍,自己的毕业作品修改了十余次,稍微有一点瑕疵都会被要求返工,前前后后耗费了半年时间。
谈行业
高素质玉雕师较稀缺
玉雕专业看似冷门,为何却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张瑞瑞分析,一方面是玉雕市场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另外一方面是国家级大师袁嘉骐坐镇保证了优质的教学质量。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玉雕行业内,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高素质的玉雕师较稀缺。“以前都是师傅带徒弟,十几岁就开始学,学的只是一门手艺。”十堰市工艺美术大师常东方说,厂里工匠不少,但真正的玉雕人才却不多,更不说去找具有人文底蕴和设计理念的玉雕师傅了。
一位业内人士向楚天金报记者透露,玉雕行业在全国至少有几万名雕刻师,产业体量难以估算。可现状是,绝大多数玉雕师都在玉雕厂或作坊里做一个匠人。不少国家级大师,也只是一个中专或厂办技校文凭。
袁嘉骐表示,具有思想的玉雕师缺乏,直接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玉雕产品同质化太过严重,每一家买的雕件都差不多。甚至在国家级的大展上,作品都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可以说,玉雕行业还停留在手工行业阶段,没有创新。”袁嘉骐说。
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趋势
楚天金报讯 袁嘉骐表示,近些年珠宝行业急速发展,各个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博士生也不在少数,每年几万名毕业生。可在高校专业同质化、普遍化的背后,却是很多学生难以在珠宝行业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导致人才流失。而另外一方面,对高素质人才有需求的玉雕行业却没有培育出口。
注重市场,培育应用型特色专业人才也成为不少高校的共识。5月29日,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刚刚更名为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改名转设后还将保持理工类大方向,但会更专注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脱离母体的独立学院更应瞄准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应用性”。
湖北阳光教育研究院院长叶显发教授表示,玉雕班培养的人才受到市场的青睐,是高校在面向市场需求细分人才培育的成功体现。“目前,我国高校教育重学术、轻应用的氛围依旧十分浓厚,不少高校已逐渐开始调整。”叶显发认为,重视应用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趋势。高校里的应用型专业的比重也会逐渐增大。也有专家建议,开设类似的“手艺人”专业不能矫枉过正,应该注重市场需求做好前期市场调查。
这几年,袁嘉骐也感受到高校教育的转变。现如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珠宝设计相关专业也恢复了玉雕课程,并设置了玉雕硕士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也向袁嘉骐抛出了橄榄枝,希望重新恢复玉雕人才的培养。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jb/20160614/ctjb291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