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底薪4500元到7000元,年终还有丰厚的奖金”“带薪休假、探亲补助、住房补贴一应俱全”“我们需要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可否再给我们推荐几位你们的同学好吗……”近日,红豆集团、云联商务大连分公司、北京吉因家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齐聚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多家企业摆出优渥条件进行花样“抢人”,频频向同学们伸出了橄榄枝,从我校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在用人市场上颇受青睐。电子商务1501班的赵乾同学因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早在大三暑假就破格拿到了上海自如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居理新房两家公司的offer。
“像这样提前来我院预定学生的企业不在少数,企业来校‘抢人’已成为商学院的常态。”商学院院长徐宏毅教授自豪地说,从商学院“走出去”的大批优秀学子不仅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很多学子还能成功自主创业,这其中有公司市值百亿元的知名企业董事长,也有在校创业实现年入数十万元的大学生“创客”,他们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而自己也成为了学院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商学院却依旧能培养出大批适销对路的商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奥秘究竟在哪?徐宏毅院长给出了心中的答案:这与近年来商学院紧跟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把学科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推进商学融合、校企合作,不断跟着产业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的人才需求而“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我们专业有些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授课方式有很大不同,比如《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并不是只有一位老师负责,而是由学校多位专业老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共同为我们上课,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优秀老师,所学知识也更贴近社会所需。”商学院大三学生赵倩倩对学院很多课程采用新颖的教学团队授课的方式赞赏不已。
类似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课程在商学院中并不是个案。“这是学院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教学团队授课更利于发挥每位教师专业所长,也保证了商学融合中课程的含金量。”该院《市场营销》课程负责人廖可贵教授说。
近年来,商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了“强素质、宽基础、长技能、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以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商学融合为特色的“规格化培养+特色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了使这样的育人新模式真正落地,学院对原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选择部分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为试点,尝试建立课程负责人制,由课程负责人自己组建课程团队,授课教师以双师为主体,并引进成功校友、企业家团队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完成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不断推进商学融合。
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学院就办好什么专业。除课程教学贴近社会需求外,商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同样也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自2003年创办以来,在整个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专业设置上积极面向市场,通过撤、并、改、增等举措,不断深化学科专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巩固了商学院学科专业的根基,使现有学科专业建设能精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
如今的商学院,已逐步形成了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专业,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接的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发展策略。“现在的社会和产业发展速度太快,如果学院不和市场亲密接触,很难培养出通识素质、专业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突出的商科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商学院副院长陈洪权对于学院的学科专业改革如是说。
为了使专业的“鞋”更合市场的“脚”,商学院还尤为注重专业方向的定位问题,如投资学、会计学专业要紧密结合专业考证,培养金融投资、财务会计的领域实务型应用人才;工商管理专业要探索、培养创业型职业经理人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需培养电商、物流行业领域管理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顺应国际化潮流,培养跨境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紧扣光谷发展,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市场营销专业则需突出新媒体营销、新营销,培养网络营销人才……精准的专业方向定位,进一步提升了学院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为学院将来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王牌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