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引进
  • 图书馆
  • 信息公开
  • 邮箱系统
  • 校园缴费
  • 智慧校园
  • English

老网站数据

武昌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学院:两拓四促保就业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2-10-27 阅读:

中南在线10月26日讯 武昌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开设有智能建造、工程造价、建筑学、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两个方向)共4个本科专业以及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智慧城市管理技术共4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1700余人。历年来,智能建造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教学研究,累计为中国核工业、中国华西、中国电建、中建三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企业或高校输送逾8000余名优秀毕业生。面对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压力的严峻考验,智能建造学院全体师生攻坚克难,拓展思路;师生联动,校企联袂、家校联合,两拓四促保就业,助推毕业生就业。

拓建高质量就业机制

智能建造学院在校级领导下组建了由院长担任组长,书记担任副组长的院级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配备毕业班素质导师、各专业系毕业实习、论文指导老师专职人员,各毕业班组建若干就业帮扶小组,配备学生就业联络员,上下联动形成“院—系—班”三级就业工作服务机制。

拓宽高质量就业渠道

调整课程体系以课程促就业。新工科背景下,学院紧跟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全力适应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模型化发展要求,积极实施以传统工科向现代化工科转型为目标的专业改造,因材施教,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如工程造价专业,以“注重工程实践,强化识图技能和电脑算量”为特色,培养工程造价师,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就业系统一条龙办学模式。

深化实习基地建设以实习带就业。智能建造学院优先、重点选择在行业中具备重要影响的实习单位。每年学院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践锻炼,学生在实习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同时在实践中吸取课本无法习得的技能,在实习中提高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力。目前智能建造学院已与中国十五治金建设有限公司、中建监理工程有限公司等30余个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实习协议,学生不仅可以在实习单位实习还可以选择留在实习单位就业。

营造创业氛围以创业引就业。学院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学生从大一入校时就接受创业知识、政策、赛事宣讲熏陶,通过创业沙龙活动拓展学习思路,通过《创业基础》、《KAB课程》《SYB课程》,等系统教育,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创业型就业。通过创业大赛促成就业。近5年,我院学子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20余项奖项,还如建装1701班邵俊萌在2019年大学KAB创业俱乐部主席展示活动中荣获大学生KAB当选全国创业俱乐部主席20佳。

加强就业宣传以典型推就业。学院每年邀请历届优质就业校友返校给应届毕业做就业经验分享交流,同时每年还在应届毕业生中挖掘优先就业优质就业基层就业的学生,学生们的考研考公、基层就业的事迹被中国青年报、人民网等媒体广泛报道,营造“想就业、拼就业”的良好氛围。

挖掘校友资源以校友助就业。学院已成立造价咨询、建筑装饰等3个行业校友分会及多个地方分会,学院搭建活动平台,用活校友会资源,挥校友联动作用,定期开展校友论坛及校友返校活动,邀请校友所在企业单位来校招聘,邀请行业精英校友来校讲学,为毕业生谋求更多就业岗位。

促就业成效显著

精准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促成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学院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有《内省》、《大学生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各项就业政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 SWOT( 态势) 分析,提高大学生对各行业的认知,从而提升职业技能。举办模拟面试大赛、无领导小组讨论、求职技巧培训、求职心理调适、求职礼仪和形象塑造、简历大赛、校友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毕业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开展就业政策宣讲会,帮助毕业生解读当前国家和各地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起来,引导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投身中西部、边疆和基层发展。

精准培育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促成“引、管、托”的良性就业氛围,提升了人才培养成效。学院建立了一支由院长、书记、毕业班素质导师、毕业实习指导老师为主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树立了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理念,形成了全员促就业的大格局。

精准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促进困难学生通畅就业。学院对每届毕业生建立了“一生一策”就业帮扶台账,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计划。针对建档立卡、残疾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坚持“优先指导、优先服务”的原则,做到了解和掌握每一位特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全面摸排登记、个体深入谈话、定期推荐岗位”等细致的帮扶措施,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结对帮扶机制,为每位毕业生制定精准、细致的帮扶计划。

精准搭建“互联网 + 就业”新模式,促成就业新渠道。学院树立了“互联网 + 就业”理念,运用新媒体手段,发挥好 QQ、微 信、微博、抖音等手机 APP 功能,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拓宽就业信息推送渠道,加快就业信息传递速度,让毕业生能随时随地接收到有效的就业信息,提升求职效率。

老网站数据

CopyRight © 武昌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武昌理工学院网络中心    鄂ICP备11008201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109号